2 比较政治学 #01

2.1 总论(2004年序)

2.1.1 三个核心要素

  • 比较的方法
  • 研究独立的政治体系/民族国家
  • 经验科学

2.1.2 方法的变迁

  • 19世纪:历史-比较方法;历史主义

  • 19世纪末29世纪前半期:制度主义作为核心方法

    人们相信,在宪政民主制度已经确立的条件下,由现行法律体系确立的一系列正式制度规范,制约和决定着各种政治主体的时间活动;而现法律体系是人们在关于国家与法的政治理念指导下构建起来的。政治哲学–法律体系–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成为比较政治研究的分析思路。称为 “法律-制度主义”

    同时这种方法并不排斥,且在收集材料时借助历史主义。

  • 20世纪50/60 年代 行为主义称为主流范式

  • 60年代末 后行为主义时期:多种范式的竞争并立

    • 依附论

    • 组合主义与法团主义

    • 新制度主义

      •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 社会学制度主义

      • 历史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一个演绎的逻辑体系 社会学:不能清晰的区分文化与制度 历史:更有广阔前景,倾向于在相对广泛的意义上制定制度和个人行为的相互关系,把制度看作是一定历史情境的产物,而制度塑造行为者的目标或偏好,并且影响行为者的整合行动过程及其对工具性行为的选择。它认为个体是深深地嵌入制度网络之中的,个体偏离制度会使其境况变得更坏;制度对于解决集体行为困境的贡献越大,它就会越有活力。它将焦点集中在展示一定的政治现实中多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通过将结构化要素置于分析的中心位置,揭示制度是如何构建这些互动关系并藉以影响政治结果的。历史制度主义提供的新视角,可使比较政治学更加有效地去解释当今世界各国内部政策的延续性和不同国家间政策的变异性。

        历史制度主义对制度和历史情境之间关系的解释陷入了循环解释的困境,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指明了走出困境的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认为,历史研究法是一切实证科学的唯一方法,这种观察方法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是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现实生活发展过程中的人。他们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而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对一定的个人进行的经验观察,“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同时明确地认识到影响这个过程的还有其他各种非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也认识到各个人都有其自己的、方向各异的“ 自觉期望的目的” 并对外部世界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所有这些就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导致了一定的历史情境的形成。这样,历史唯物主义就揭示出了制度变迁、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的更深层次的动因,从而为比较政治研究提供了更有解释力的一种方法论。

2.1.3 基本研究领域

  • 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用统一的概念体系来认识和表述这些复杂的因果关系,进而抽象为理论。这样的理论在经验层面可证伪,从而确定其解释力的强弱和范围。

  • 比较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凝聚了所有种类的权力,约束着体制内外各种人的行为。观察和比较本国与外国的政治制度,是认识和理解人们的政治行为的最方便视角。

  • 比较政治行为

    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可区分为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两类。比较政治制度只观察和比较制度性行为,非制度性行为不在其视野之内;而比较政治行为则对二者都进行研究,并注重观察和比较非制度行为既包括体制内各种政治角色的非制度行为,如腐败、贿选、幕后交易、营造和维护非制度性社会关系网络等等,也包括体制外各种政治角色,如政党、利益集团、 社会团体、 大众传媒、 辅助决策机构 (智囊团) 、 企业界和学术界精英以及宗教、族群、社会阶级与阶层等等的政治行为。

  • 国别政治与地区政治

2.2 第一章:比较政治学是什么

我 们还 要提 出 一条 警 告 ,那就 是 多关 注 比较 政治 学 的学 者 们究 竟做 了什么研究,而不是纠缠于那些关于研究方法的争论,这些争论都是老生常谈,通常各执一词,无法达成任何结论,不仅如此,还会使该领域产生分裂

2.2.1 定义

  • 比较政治学包括对世界政治体系的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它试图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异同。

    它致力于在类型中寻找趋势和变化,并努力提出一般性的命题或假设,以便对这些趋势加以描述、分析。它在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遵循严格、系统的研究方法,不带任何个人的、党派的或意识形态的偏见。

2.2.2 类型

  • 国别研究 studies of the country

    • 需要大的阐释框架
  • 对两个或更多的国家的研究

  • 区域研究

  • 跨地区研究

  • 全球比较

  • 主题研究

    例如,一些学者喜欢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审视国家角色的变化 、从比较的角度看军队职业化的过程 、比较分析阶级关系结构或者比较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我们如何了解政治 、我们的政治观念从何而来)。其他学者可能会从比较的观点出发 ,对下列主题感兴趣 :依附论(一些国家依附于其他国家),新兴国家实现国家发展的过程或者是被称作“ 合作主义” 的、代表某个利益集团的全新思想体系(本书后文将仔细探讨所有这些术语和主题) 。这类研究通常比较复杂,实施起来也很困难,比较有理论性,通常由该领域内的高级研究者从事,因为这类研究要求研究者掌握关于不同地区的大量知识 ,并且具备相应能力,从而能在较高的概念层面上把握“ 宏观图景”

2.2.3 比较的方法

  • 快照法 snap-shot approach:某一给定的时间节点做出比较 通常是当下 the present
  • 一些方法论上的澄清

2.2.4 比较政治学中的模型与范式

  • 模型、框架、范式:将研究简化从而解释政治现象

    模型是在研究较大的、较复杂的现政治过程中的一些方面它们是对现实的隐喻象或过程时使用的一种便捷方法。再者,诸如合作主义、发展主义或依附论等模型是对现实的简化,而不是现实本身,而不是真正的现实。但这些模型对政治分析而言又是或抽象的确,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着这些模型非常有用的们实现简化,以便更好地讨论,否则这些讨论都将是很复杂的过程。

    模型是一种启发式的(是一种教学的帮手目的在于将更为复杂的过程挑选出来、加以组织并进行简化。一个有效的模型通过工具将现实分割为清晰的、便于管理的组成部分,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但是现实总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任何单个模型或几个模型所能够把握的。

    在社会科学和比较政治学的分析当中,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但是却不能同更为复杂多变的现实相混淆。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并进而掌握事件和过程,如果没有模型的话,这些事件和过程将会变得混乱无序、错综复杂且零散不堪,以至于会显得毫无意义。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明白“ 模型” 一词是中性的;我们使用这个单词的时候,并不是在做价值判断。

    模型的意义:

    • 使用模型的意义:组织;关联;简化;pattern

2.2.5 主题研究/论文框架

考虑下列内容的选取、组合、逻辑、一致性、顺序

  • 介绍部分

    告诉他或她为什么某个特定的国家或主题是重要的

  • 政治史

  • 政治文化

    • 价值、观念、规范、信仰体系,以及某个特定民族或国家的行文模式
  • 社会经济背景

    • 经济的性质、生产的产品、外界的市场】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现代化水平的数据、阶级结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
  • 利益集团

  • 政党

  • 政治交流

    • 讲述观念和利益是如何被传达给政府官员的
  • 政府体制

    • 法律体系、宪法结构、总统或总理、国会或一会、司法或法院体系、地方政府等。
  • 官僚机构与国家

  • 决策

  • 公共政策

  • 结论

2.2.6 发生变化的方面

2.2.7 本书的计划

XMind - Trial Version